由电视剧的主题中心逻辑到叙事结构分析(4)
与美剧相比,中国国产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季”的划分,通常以“集”为唯一单元,采取更偏向“连续剧”的叙述形式,而其集与集之间存在显而易见的关联性,也是以简单的单一时间线为串联。然而,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剧也开始尝试“系列连续剧”的叙事结构,以此凸显主题,塑造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这些尝试中也不乏成功案例。作为2020年现象级国产剧,“我是余欢水”就打破了传统“连续剧”的死板框架。它集数少,一共就12集,标准的美剧形式,故事很紧凑,整个故事看下来起承转合,大开大合,一直在变换、发展,没有哪怕一点停滞,看着很过瘾。要从题材来说,观众甚至不好给它一个明确统一的分类,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是都市剧,却也带了很多犯罪元素,极具荒诞色彩。主人公按理说是个落寞的、充满悲剧的小人物,整个故事却诙谐幽默,是喜剧。除此以外,观众能在12集里讨论了很多很现实和社会的问题,都市婚姻的物质性和脆弱性,事业的高低起伏,风水轮流,社会友情的虚伪和不经推敲,舆论媒体总爱制造新闻焦点,生生塑造出虚假高大的典型和英雄,黑市买卖器官的地下生意,国有建筑公司高官权色交易,贪污公款,以次充好,公报私囊的现象…而之所以能在一个连贯的故事里,塞入这么多看似毫无关联、天差地别的情节和主题,其最主要原因就是“我是余欢水”是以主人公“余欢水”为整部剧的中心逻辑,围绕他推动和发展故事情节。通过主演郭京飞的表演,观众能清楚地辨别他就是故事的绝对中心。郭京飞饰演的“余欢水”极具话剧痕迹,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浓郁的话剧台词都凸显、放大了人物个性和独特魅力的表现,更加深了以他为中心的设定和印象。当然,“我是余欢水”故事精彩、引人入胜的原因不仅仅是其成功建立了一个清晰、个性的主人公,而是一个多人物围绕主要人物的“系统”逻辑。为了避免单一主人公“中心”的结构单一,故事人物单薄,这部剧在以“余欢水”为主人公和基础的前提上,也围绕他搭建了第二条平行的故事线。这个故事可以被分为两个故事。一个是余欢水的个人经历,另一个却是公司高管三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分赃公款。即使第二个故事也涉及余欢水,却是很独立的,而他在其中安排的任务单一。正是第二个三人组成的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勾心斗角,才让整个电视剧变得有趣起来,而全剧很多的戏剧性和炸点,也都安排在这个故事里,这三个演员的表演也是赏心悦目的,这三个人组一起,其实表现力一定是比余欢水一个人的故事丰富太多的。老实说,郭京飞的表演有个人特色,支撑整部剧和故事架构却仍然显得单一和枯燥,所以这三个次要主角的设置对于整部剧是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两个都可以独立拉出来的故事放在一起,也不会太生硬?就是因为,这里的叙述不是以故事为逻辑和基础,而是人物。以人物为逻辑中心,向外扩散新的人物,人物之间联系起来,就是故事线。故事线就可以丰富,题材可以变换,不变的是人物线,可是人物线,一个人的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些其实也是在不断变换的,所以这不变的其实也在变,这样一个单一、死板的人物“中心”的逻辑发展成一个了动态却坚固的人物线“系统”。这样的巧妙设计让整个故事一下打开了,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自然,不会突兀。影视剧的“话剧化”要求其以人为中心的,从花大量的前期工作,研究设计人物的多面性,到舞台演员的生动表现直接与观众对话,都是在强调故事里人物的作用和角色。相较于很多粗制滥造的国产电视剧,不经推敲的原因正是因为导演是以故事出发的,而人物只是组成故事的零件,满足故事发展的需求,这样呈现的效果就是叙事肤浅不真实,逻辑容易混乱不清晰。应该提倡的就是先造人物,人物造好了,他的性格、行为方式、生长环境、家庭社交关系,这些解析透了,故事的线和点自然就都出来了。可以说,“我是余欢水”是一个打破了国产剧惯用“连续剧”模式的成功实验,它跳出剧情的线性发展,建立了内在、动态的“人物”系统逻辑,既丰富了故事的结构形式,又塑造了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化主题表达。
通过美剧“我们这一天”和国产剧“我是余欢水”中外实例分析,不难看出以“主题”和“人物”建立的内在逻辑中心和系统形成的“系列连续剧”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成为越来越多影视剧叙事结构的青睐和选择。而以“季”与“集”为单位组合的“连续系列剧”在把电视剧与电影形式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把电影1-2个小时的故事拉长,仍然保留原有的刺激感和紧凑节奏,这时候就更要求创作者为故事剧情的发展,事先设定清晰、明确的主题基础,逐步建立丰富立体的人物塑造,以此在时长倍增的同时,制造和增加相应的信息量。叙事结构内在中心和系统逻辑既是建立故事“季”大框架的基础条件,也是“季”下小单位,集与集之间的结构联系的纽带,维持故事发展的连贯性。
文章来源:《电站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dzxtgczz.cn/qikandaodu/2021/072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