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电视剧的主题中心逻辑到叙事结构分析(2)
当中心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受到挑战,德里达提供了一种设想:“中心并不存在,中心也不能以在场在者的形式去被思考,中心并无自然的场所,中心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功能、一种非场所,而且在这个非场所中符号替换元止境地相互游戏着。”在德里达的这个假象中,中心的概念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单一的点和固定的规律,而是变成了动态的、不断变换的多点集合。由此产生的变化,体现在整合结构的方式,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某个或某些点直接表现出的具体内容和规律,而是因总结多点的共同性而发掘出的,点与点之间根本的内部关联(由内容到关系)。这种多点的独特关联性集合部分的方式,在后文中,被称为“系统”。由“中心”向“系统”的转移,看似使叙事结构变得更为复杂,理解困难,实际上加深了大众对影视作品主题和本质的理解。如果说在单一线性叙事中,“中心”是一条时间线,时间线可以解释表面的故事发展的逻辑,却无法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主题性的意义。而在多线叙事结构里,寻找“系统”就要求继续深入,寻找多条时间线的内在、共同逻辑,以此寻找各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具有主题性的关联。这里深入的过程,不能是肤浅于结构的表面形式,而是挖掘人物心理、思想和故事主题的整体与关联性,以此建立一个动态统一、内在、复杂的“系统”。
2 影视化叙事的外部框架:由“系列剧”与“连续剧”延伸的“系列连续剧”
前文提到影视化作品由于选择单一线性结构与非线性结构的叙事内部结构上的不同,因而产生了分别以“时间线”为中心和以“主题”或“人物心理”为“系统”的不同的内部逻辑。而故事“中心”与“系统”内部叙事结构的差异又延伸出了电视剧特定、不同的外部结构类型:“系列剧”、“连续剧”和“系列连续剧”。
在叙事外部结构的类型上,国产剧和美剧其实有很大的差异。关于这差异性的总结,可以引用张萌在其“美剧的叙事模式分析”的部分陈述:“如果说中国的电视剧是一种连续剧的话,那么美剧更像一种“系列剧”。从剧作结构角度来看,连续剧的结构是封闭的,而系列剧则呈现出开放的状态。美剧的集与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简单来说,“系列剧”的结构更灵活开放,而“连续剧”中人物关系更有连贯性和发展性。针对一定数量美剧的分析,不难发现它们大多都采用了“系列剧”的结构形式,也存在一个表面、基础的结构共性。简单来说,以“集”和“季”为基本的单元框架,通常10-20集为一季,多季合并出一个完整故事。针对这样的大体构架继续深入,又能发现,美剧以季为单位,会设立一个大的主题或者主要问题、进程发展。而在一季多集的结构中,每小集虽然都在“季”的主题框架之下,集与集之间互有关联,却也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故事的设计既有完整性,灵活性,也因人物的固定和连贯性,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对比而言,“连续剧”的好处显然,时间的单一线性发展,可以完全保证故事、人物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从而让观众更能沉浸故事环境,更为轻松地理解故事剧情的一步步推进。其缺陷同样很简单,以时间为故事发展的“中心”,聚焦于剧情的发展、推动,很大程度掩盖了故事的主题性和人物立体塑造上的表达和呈现。相较“连续剧”,“系列剧”的优劣势则恰恰相反,频繁的时间线的跳跃、切换,复杂的分层架构,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故事情节推动的连贯性,然而这样的设计也能让抽象、难以捕捉的“主题”尽可能具象、直观地凸显、表现出来。
归根结底,“连续剧”和“系列剧”的主要区别,还是在构建故事源头上的理念不同。到底是以“主题”或者“人物”为基础构建、开展故事剧情,还是首先确立以故事情节为主体框架,再把“人物”和“主题”作为次要元素往里填补?故事在“情节”和“主题”之间选择侧重点不同,就会产生叙事外部结构的差异。以“故事情节”为主体,就要求为其服务的叙事结构尽可能地保证剧情能沿着清晰、固定的时间线发展,这时候,“连续剧”的优势就能显现出来。如果以“主题”或者“人物”作为故事的基础,就要聚焦、凸显主题性和人物性的表达,也需要更为高级、有层次地结构划分,针对这种特定情况,以“集”与“季”,独立和联系共存的“系列剧”相较“连续剧”更为合适。为了既能保证故事地连贯性,又直观地表现、凸显主题和人物塑造的深层内涵,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尝试将“连续剧”和“系列剧”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文章来源:《电站系统工程》 网址: http://www.dzxtgczz.cn/qikandaodu/2021/0728/563.html